坦途贯海岱 大道气象新——交通汤姆叔叔桃红色戒的用户支持与常见问题解答东示范区建设观察
雄商高铁菏泽段全面进入无砟轨道铺设阶段,省内首条上跨八车道服务区跨线桥连廊完成合龙,新万福河复航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当前,山东多项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5月,山东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山东全面实施交通强省战略,持续完善“公铁水空”统一管理的大交通体制,着力推动交通运输畅通通道、织密网络、建强枢纽、优化升级。
长桥贯沧溟,车船掠云涛。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8700公里、沿海港口年吞吐量突破20亿吨……山东正书写交通发展新篇章。
织密交通网络,夯实发展根基
这是建设中的津潍高铁潍坊段(2025年6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盛夏7月,刚完成合龙的津潍高铁潍坊特大桥上,工人正将作业挂篮一一拆除,为铺轨作业做好准备。
津潍高铁是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铁投集团建设管理部部长杨书生介绍,山东近年相继建成投用济郑高铁、潍烟高铁,全省高铁“成环成网”,高铁运营里程跨过3000公里大关。此外,山东还有济滨、济枣等总里程1340公里的多条高铁线路正在建设。
“年轻”的高铁飞驰齐鲁大地,古老的运河重现舟楫如流。
在泰安市的东平港老湖作业区内,一批化肥将在这里从陆运转为水运,发往江苏、安徽等地。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水运处处长韩明介绍,2024年底,京杭运河东平段由三级河道提升为二级河道,单船荷载量从1000吨提高到2000吨。目前,山东已经开通内河集装箱航线26条、外贸内支线4条,通达152个城市、16个国家和地区。
工作人员在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工程——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内施工(2025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距离东平港110公里处,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施工。项目完工后,这一路段将从六车道进阶为十二车道。
高速公路是山东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代表。进入21世纪,“山东的路”短暂沉寂后奋起直追,如今已重回全国前列。2022年以来,山东建成16条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突破8700公里,其中六车道及以上的占四成。
2025年2月27日,青岛首条海岛低空物流航线开通,从灵山岛上飞来的无人机准备降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积米崖码头。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今年2月底,青岛首条海岛低空物流航线开通,10分钟内便可实现积米崖码头与灵山岛之间的陆岛物资双向运输,还可避免以往依靠船舶运输时,遇雾大、浪高等情况停航的问题。
《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建成35个通用机场、400个数字化低空航空器起降平台;开通5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和20条以上城际无人机物流航线。
以互联互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山东正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步履不停,交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长董燕介绍,山东公路、铁路、水路全方位适度超前布局,计划2025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2500亿元,涵盖168个交通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畅通要素流动,激活经济脉动
这是位于山东淄博博山区的齐长城风景廊道(2025年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路在山腰绕,车在林中行。在山东淄博博山区,31公里长的齐长城风景廊道蜿蜒于博山石门片区,串联起8个国家级古村落和3个省级古村落。山路上,不时可见骑行者悠然前行。
“我们周边村盛产青石山小米等杂粮,但早年道路不畅,村民只能徒步下山进城售卖。”博山区镇门峪村党支部书记郑春说,自从乡村公路改造成风景廊道,村里游客显著增多,村民办农家乐、卖农产品,收入持续提升。
近年来,山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地区人流物流畅通再添动力。
日前,一条载有2000吨硫酸铵产品的电动货轮沿“济南港-小清河-潍坊港-烟台港”线路完成运输,标志着山东省内首条“公路-内河-海运”多式联运通道正式开通。
“‘公河海’联运减少装卸次数、降低货物运输损耗,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15%至20%,减少碳排放约30%。”山东省港口集团渤海湾港市场营销中心业务主任王传中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货品通过“公河海”联运加速奔赴全球,山东制造业优势进一步放大。
这是青岛港集装箱码头(2025年5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洪岩介绍,山东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加快“公转铁”“公转水”,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多式联运和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和15%以上,2024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余亿吨,全省全社会物流成本共降低约500亿元。
在青岛,正在建设的市内航站楼投用后,能为旅客提前办理托运、安检、候机等业务——值机方式转变的背后,是山东整合交通资源、打造立体交通网的厚积薄发。“青岛将多种原本独立的交通方式、设施进行系统性整合,推动交通体系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路玉军说。
“联通”之外,更有“融合”。
在济南,山东高速集团与哈萨克斯坦粮食贸易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依托中欧班列农产品运贸一体化业务发展粮食贸易产业;在青岛,山东中欧班列紧密联系海尔、海信、奇瑞汽车等重点企业,服务出口直客占比70%左右;在临沂,木材进口、市场采购出口等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联动……
“面对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的新态势,山东正用更加顺畅的要素流动,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铁岗说。
智慧交通引领,塑造低碳未来
驱车行驶在济潍高速公路,进出隧道无需再减速——隧道入口的钢结构减光棚洞、出口的镂空混凝土明洞,让视野的变化“纵享丝滑”;智能巡检机器人对隧道内各类异常事件实时监测,隧道顶部的智能消防炮可实现火灾自动发现、火源自动定位、自动灭火。
济潍高速集“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传感通信网、绿色能源网”于一体,不仅实现感知与决策系统对路段全覆盖、全天候监测,还在运营阶段实现“净零”排放。
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让山东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
在山东潍坊港,风力发电机为港区提供电力(2025年6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在渤海之滨的潍坊港,高耸的风力发电机与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交相辉映,新能源重卡与自动化桥吊高效协作……去年,潍坊港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标志着行业领先的“零碳港口”建成。
“4台风力发电机一年可发电约7000万千瓦时,足以覆盖码头设备及停靠船舶的用电需求,冗余电量还能上网销售。”山东省港口集团潍坊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孙超说,潍坊港已形成风、光、氢“多能互补”的用能结构,每年可节省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
在山东临沂的新明辉智慧仓储物流园,货物在传输带上运输(2025年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零碳港区、零碳服务区、零碳物流园、零碳高速公路……各类零碳场景陆续投用,山东交通基础设施的“科技范”与“绿色范”在“交能融合”中越来越足。
在京杭大运河畔的济宁市,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集装箱运输船近日开工。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徐颖说:“我们自主研发了4个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主力船型,可实现集散两用,已在国内市场投入使用。与柴油动力船舶相比,新型船舶的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别降低90%和20%以上。”
交通运输由“大”向“强”、从“有”向“好”,山东在交通强国建设中交出亮眼成绩单。
“当前,山东正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运输装备低碳替代和能效升级、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运营。”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于永生说,“山东的路”这一名片内涵不断丰富,正努力当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开路先锋”。
文字记者:陈灏、张钟仁、邵鲁文
视频记者:吴飞座、赵小羽
海报设计:徐菁
统筹:金地、吴建路、王文源、孟洁